(公宣)我叫王野,是哈尔滨市依兰县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的教导员,还记得初见我的徒弟王楷嘉时,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年轻的脸庞带着初出茅庐的局促,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儿。看着他那略显单薄的身板和青涩的笑容,我心里暗忖:“这小子,得好好锤炼!”我们守护的这条战线,没有枪林弹雨,却紧系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口肉、一碗汤,关乎的是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安全,容不得半分掺假使诈,头顶上的警徽,分量就在这里,它要压得住那些为牟利而滋生的黑心,镇得住那些企图钻法律空子的侥幸,而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就是我要传给徒弟的衣钵。
真正让他体会到这份工作“烟火气”背后严峻性的,是那次突击行动,线索指向一个看似普通的屠宰点。行动当夜,我们破门而入,浓烈刺鼻的血腥味儿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腐败气息瞬间冲入鼻腔,王楷嘉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看得出他在用尽全力压制着翻腾的胃。我瞥见他记录本上的字迹因手抖而有些虚浮,立刻压低声音,斩钉截铁地喝道:“楷嘉,顶住!恶心也得给我钉在这儿!证据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将来钉死犯罪分子的铁钉!”我一把拿过他的本子,不顾地面的污秽,指着关键部位:“肉质的异常状态、现场发现的工具,看仔细了,都记在本子上!”
多少个深夜,办公室的灯亮着,我们师徒俩埋首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看着楷嘉因复杂的专业问题锁紧眉头,我就把那些艰涩的法条掰开揉碎,结合现场发现的一个个细节,像熬药一样,把办案的精髓和关窍一点一滴喂给他。看他有时欲言又止,生怕问得“幼稚”,我便直接点破:“问题憋着能破案!?不懂就问!”而他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眼神里的迷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刨根问底的韧劲儿。为了把这个案子办成铁案,也为了总结出可复制的经验,我们反复推敲每一个证据节点,提炼技战法。最终,这份凝结了无数心血与严谨的案卷材料,在全省公安机关大比武中斩获了二等奖。当捷报传来,我看着楷嘉眼中闪烁的激动与自豪,比自己当年立了功还欣慰,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他独立思维、严谨作风和专业能力成长的里程碑。
如今,看着楷嘉独立梳理案卷,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地向我汇报,那份沉稳和笃定已刻进他的眉宇,我仿佛看见自己从警多年的滚烫岁月化作前行的力量重新启程。愿他成为一道无声的堤坝,挡住那些侵蚀人间的暗流,这便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