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佘海玲,2024年12月,我成为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太平派出所的一名见习民警,在这里遇见了从警生涯的第一位师傅魏艳玲。师傅常说:“警察的基本功是对群众的真心。”作为一名非公安院校毕业的新人,师傅的话既让我感到“燃起来了”,又让我心生“迷茫”。
最初在社区调解矛盾纠纷时,我常觉得自己嘴笨显得手足无措。一次,王大爷急匆匆地来社区求助。邻居李阿姨把新安装的空调外挂机安在了王大爷卧室窗外,噪音搅得他彻夜未眠,双方理论时都很激动。师傅见状,轻声提醒:“小佘,王大爷情绪激动,先递瓶水”。她一边耐心安抚王大爷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事情的经过。待王大爷情绪平复,又带我来到李阿姨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李阿姨。在师傅的耐心劝说下,李阿姨意识到位置不妥,当即联系工人重新安装。看着王大爷握着师傅的手连声道谢,我第一次明白了师傅说的话:调解工作既要讲方法,又要安抚群众的情绪。
这样的“现场教学”每天都在社区悄然上演:小佘,你看这栋楼单元门,门禁坏了一周,这就是安全隐患。师傅蹲下身指着墙角的烟头:这里常有人聚集,得提醒物业加强巡逻……师傅的笔记本里,除了群众反应的诉求,更多是师傅捕捉的“隐藏信息”,从独居老人门口牛奶箱是否积灰,判断其是否需要重点关注;从卷帘门的锁具新旧,提醒防范盗窃;从小区公告栏的通知是否及时更新,洞察社区管理漏洞。从前我走访只想着“问全问题”,如今才悟道:走访的真谛是要看见没说出口的需求。现在,我也学着师傅的样子多思考,主动探寻群众的潜在需求。
从师傅的“经验库”到徒弟的“实践课”,从“敲门走访”到“贴心服务”,这既是公安业务技能的传承,更是“人民公安为人民”初心的接力。当我与师傅的足迹印遍社区的每一条街巷,当群众的笑容在每一次互动中绽放,“警民同心”的暖流正悄然织密平安社区的防护网,让“守护”二字在传承中愈发厚重温暖。今后,我会继续保持谦逊,虚心向师傅学习,坚守守护辖区群众安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