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静樵,盛夏八月,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憧憬,我迈进了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民强派出所的大门,肩上的警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作为一名职场新人,从警校到警营,我既兴奋又忐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师傅高如鹏,一位经验丰富的民警。从此,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了。
记得第一次出现场是处理一起简单的邻里纠纷。楼上漏水导致楼下装修受损,双方情绪激动地争吵不休。我本能地想要依照条例直接划分责任,师傅却轻轻按住我的手臂。他先给两家各倒了一杯水,安静地听完他们各自不满与诉求。接着师傅开始调解,简单的几句话让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双方情绪都平复了下来。最终不仅圆满解决了赔偿问题,还让两家人握手言和。事后,师傅对我说:“我们开展工作,不仅要依据法律,还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工作时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办”。
随后的日子里,我跟着师傅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做笔录时,他教我如何在严谨中体现人文关怀;第一次巡逻时,他带我熟悉辖区的每一条街巷,告诉我哪里是重点区域;第一次处理醉酒人员时,他示范如何在不伤害对方尊严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局面。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我们接到走失老人的警情。师傅立即带着我前往现场了解情况。调取监控、走访路人、联系家属,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什么进展。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师傅仍在仔细排查。凌晨时分,我们终于在公园的角落里找到了冻得发抖的老人。我们赶忙将老人扶上警车并打开暖风为老人取暖,驱车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看到家属喜极而泣的拥抱,我突然理解了这份职业的重量。
师傅常说:“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是一个个案子磨出来的。”他带着我深入复盘总结每一起案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他的指导下,我养成了持续学习、不断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会了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更懂得了法律条文背后应有的温度。
如今,我依然每天跟着师傅出现场、做笔录、调解纠纷,在这个平凡的基层岗位上慢慢成长。有时加班到深夜,一抬头,看见师傅还在研究案卷,满头黑发中若隐若现的几根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那一刻我明白,“警察”这两个字,不只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的从警之路才刚刚开始,感谢师傅的言传身教,是他让我明白,一名合格的警察,不仅要心怀法律,更要心系人民。这份传承自民强派出所的警魂,将如明灯指引我未来的漫漫征途。我期盼着终有一日,自己也能稳稳接过火把,成为那个传递火种、照亮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