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宇)记者节荣光之下,冰城哈尔滨寒意渐浓。街头巷尾、执法一线活跃着一群特殊“记录者”——冰城公安宣传民警。他们身着藏蓝,以笔为犁、以镜为眼,不做聚光灯下的新闻人,却将民警辅警的坚守、服务群众的温情、守护平安的瞬间,凝练成直抵人心的文字与画面,在记者节书写着最动人的警营故事。
镜头映寒芒:紧急守护的“现场存档人”

11月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凝着薄霜,寒风顺着衣领往骨缝里钻。道里分局宣传民警孔志伟的身影,早早出现在巡逻队训练现场——相机背带勒得肩膀发紧,指尖刚触到金属机身就冻得发麻,他只匆匆裹了裹外套,便迅速调整参数,镜头稳稳对准专注训练的队员。
“快看!那边货车冒烟了!”清晨的宁静突然被惊呼打破,停车场方向的黑烟裹着火星直往上窜。几乎是瞬间,巡逻队员冲向现场,孔志伟抓起相机紧随其后,冻得发硬的手指死死攥着背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画面。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他顾不上咳嗽,蹲、站、侧身,在呛人的烟雾里反复调整角度:队员拉警戒带的果断、拎灭火器冲火场的坚毅、引导游客撤离的耐心,都被他一一“存档”在相机里。

十多分钟后明火熄灭,队员们满身灰尘地靠在路边喘气。孔志伟想拍下这满身疲惫却依旧坚定的模样,才发现手指早已冻得蜷曲,调整焦距都要花上好几秒。“每一张照片,都是想让大家知道,平安不是凭空来的。”他一边搓着冻僵的手,一边翻看镜头里的画面——寒风中的逆行、烟火里的守护,正是他日复一日追光的意义。
影像承初心:警营传承的“温情传灯人”

天刚蒙蒙亮,南岗分局政工室民警李嘉男就把相机揣进怀里暖着,警用棉服里多贴的两个暖宝宝,是他为“特殊任务”做的准备——今天,要跟拍退休老民警老刘的最后一天岗。
6点的小学护学岗,雪地里的老刘不停跺脚,呼出的白气把眉毛染成了霜花。“小李,这铁疙瘩比当年的手摇电话还沉吧?”老刘笑着拍了拍他的摄像机,却悄悄把冻裂的手往袖子里缩。当孩子们脆生生喊着“警察爷爷”跑过时,李嘉男赶紧举相机,镜头却突然模糊——是他的哈气在镜头上结成了冰雾。
早市巡逻时,取景器里的一个黑影让气氛瞬间紧张。没等李嘉男喊出声,老刘已经冲了出去。他扛着机器追赶,在冰面上脚下一滑整个人飞了出去,倒地瞬间硬生生用胳膊肘撑住身体,相机完好无损,警用记录仪却甩出去老远。一瘸一拐赶到时,老刘正把嫌疑人按在地上,尘土沾在两人的衣领上,成了最生动的“特写”。

晚上的派出所里,李嘉男端出蛋糕,烛光中播放的视频里,有老刘清晨给孩子系鞋带的手、追捕时飘起的白发,还有群众硬塞给他的热鸡蛋。老刘捂着脸哭了:“38年了……明天真要脱下这身警服了。”而李嘉男早已备好相机,第二天,他要去拍新民警的第一次夜巡——警营里的初心与坚守,需要有人一帧一帧传下去。
稻浪追平安:秋收反诈的“田野记录者”

金秋时节,香坊区的田野里收割机轰鸣,一片金黄中,文政派出所“99后”宣传民警吕晓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她肩上的相机包格外沉重,里面除了设备,还塞满了反诈宣传册。“大叔,丰收啦!咱挣的是辛苦钱,可别被骗子一个电话就骗走了!”吕晓艺哈出一口白气,将宣传单递到老农手中。为了拍好秋收反诈短视频,她精心设计了镜头:请农户开着运粮车从稻浪中驶出,她上前宣传,寓意“平安随丰收同行”。
“大叔,待会儿从这儿朝我这个方向开,稍微慢一点就行!”吕晓艺反复比划、耐心讲解。可正式开拍时,引擎的轰鸣淹没了她的声音,大叔的车没驶向预定机位,径直朝岔路开去。眼看着心血可能白费,吕晓艺脱口喊出“大叔,等一下!”随即扛起十多斤重的相机和三脚架,拔腿就追。

秋收后的田地泥泞不堪,枯硬的稻茬硌着脚底,泥土瞬间沾满警裤和小腿;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来刺痛的灼烧感。设备每跑一步都沉重地撞击腰侧,她却死死护住,生怕摔了“吃饭的家伙”。汗珠从额发间渗出,顺着通红的脸颊滑落,喘息声粗重得连自己都能听见。终于追上时,大叔看着气喘吁吁、警服沾泥的她满脸歉意,吕晓艺却摆摆手:“没事儿,您安全最重要!咱们重来一遍就好!”
拍摄结束,警服内侧已被汗水浸湿,在寒风中紧贴背脊,可吕晓艺第一时间检查素材。确认画面完好的那一刻,她长长舒了口气——这个“不完美”的追车插曲,最终成了视频里最真实、最动人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