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宣)在连接亚布力景区与中国雪乡的21公里亚雪公路上,哈尔滨尚志市公安局亚布力派出所亚雪警务室如同一座坚实堡垒,以“景区求助、维稳处突、纠纷调解、咨询服务”24小时驻勤模式,守护着往来游客与辖区群众的平安。这里既是冰雪旅游的”服务驿站”,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板”。立足冰雪旅游特色与辖区实际,警务室在矛盾化解、便民服务、群防群治三大领域精准发力,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服务温度,让平安成为亚雪沿线最温暖的底色。
靶向调解:从”被动应对”到”源头化解”

亚雪沿线景区密集、游客众多,轻微交通事故、消费纠纷、游玩摩擦等矛盾时有发生。冬季道路易结冰,车辆剐蹭、游客争执频发,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引发交通拥堵。面对“突发性强、涉及面广、易引发连锁反应”的治理难题,警务室摒弃“坐等上门”的传统模式,构建“源头摸排+现场处置+跟进回访”的全链条调解机制,推出“5分钟响应圈”。联合景区管理处、司法所、商户代表组建调解专班,将辖区划分为多个责任区,由民警与“冰城红警”分片包保,实现矛盾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化解。
11月7日,两名外地游客因车辆刮蹭在亚雪公路发生口角,导致交通拥堵。正在附近巡逻的民警5分钟内抵达现场,一边疏导情绪:“出门旅游图的是舒心,咱先消消气,问题肯定能解决!”一边分流疏导车辆。20分钟后,双方握手言和,道路恢复畅通。这种快、准、暖的调解,既解了游客的烦心之忧,也让亚布力旅游景区的口碑更上一层楼。今年以来,警务室已成功化解涉旅服务等纠纷7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让游客在异地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
智能服务:从”窗口办理”到”指尖触达”

“不用跑远路,几分钟就办完了入住,太省心了!”广东游客肖女士的感慨,折射出亚雪警务室“指尖警务”的便民实效。针对游客忘带身份证、遗失财物、咨询路线等高频需求,警务室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打造“微信警务室+线上云调解室”双平台。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申请服务、反映诉求,实现便民服务“不打烊”。截至目前,线上平台已接受咨询150余人次,解决求助50余次,“无接触服务”成为景区便民新亮点。
警务室配备“勤务版”智能警务通,接入景区多个“天眼”摄像头,形成“线上视频巡查+线下实地走访”的立体化服务网络。游客丢失手机,民警通过监控快速锁定轨迹,联合巡逻力量迅速寻回;老人孩子走散,借助智能设备与“14+N”群网联动,短时间内实现团聚。针对冬季极端天气下车辆滞留问题,建立“交管+治安联动”机制,民警曾护送20余台旅游车辆安全返乡。
此外,警务室设立便民服务区,咖啡机、饮水机、暖手宝一应俱全,医疗箱里装着常用药品。考虑到外国游客增多,筛选有外语功底的民警进行培训,用流利的英语、俄语为外籍游客提供帮助,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警民协同:从“单兵作战”到“群防共治”

基层治理的成效,离不开群众力量的参与。亚雪警务室充分发挥“冰城红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这支群防群治力量打造成治安防控的“探头”、安全宣传的“喇叭”、服务群众的“帮手”。精选景区商户、民宿经营者、退休党员等骨干力量,组建140人的“冰城红警”景区巡逻中队,划分责任区定点执勤,实行民警带队、“红警”协同、动态巡逻模式,让见警率、管事率持续提升。
在日常防控中,“冰城红警”队员既是巡逻员,也是信息员和宣传员。他们通过微信群实时反馈游客聚集、设施损坏等情况,为警务决策提供精准参考;向游客和商户普及反诈知识、冬季防火、交通安全等常识。去年冬季,一名“冰城红警”在巡逻时发现游客滑入雪沟,立即联系警务室民警合力救援。“现在,‘红警’队员的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突发情况随时响应。”巡逻队王大姐说。
自群防群治机制深化以来,辖区警情较同期下降30%,实现了小事不出景区、大事不出辖区的治理目标。如今,“冰城红警”已成为亚雪沿线一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与警务室民警形成警民同心、共建平安的强大合力。
矛盾化解有温度,便民服务有速度,警民共治有力度。亚雪警务室以“雪线之上,平安相伴”的坚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杯热水、一句外语、一次援手,让游客的旅途更暖心;快速响应、全链条服务、警民共治,让基层治理更高效。在这片银装素裹的雪原上,亚雪警务室不仅是守护平安的“前哨站”,更成为传递温暖的“心灵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