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出警笔记里的“人情警事”

出警笔记里的“人情警事”

 

公宣新警王百于到宾县公安局胜利街派出所报到的第一天,就认下了师傅——教导员王昭浩。王昭浩是一名有着10年警龄的“老兵”,他态度严谨较真,对案件细节刨根问底,既懂办案诀窍,更通民生冷暖,是胜利街派出所的“一面旗帜”。

初次见面时,王昭浩送给王百于一本蓝色笔记本。翻开后,王百于发现,这本笔记本里藏着的诀窍,比腰间的手铐、警棍更有分量,密密麻麻记了满满一本,字里行间全是经年累月攒下的“实战干货”。

“这办案系统的流程图是我自己画的,每步都标了箭头,哪步先填信息、哪步传附件,一看就明白。”王昭浩指着笔记本中间几页说。笔记本里的注意事项标记得十分细致:“出警装备清单”中,除了常规的警械、执法记录仪之外,特意用红笔标着“夏季备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冬季带暖宝宝、救生毯”“执法记录仪一定要充满电”“未成年人询问需监护人在场”……

最让王百于心头一暖的是,有整整10页记着辖区特殊群体的“小心思”:独居老人张阿姨听力差,敲门要轻但需耐心,说话得凑到右耳;李叔叔,儿子车祸遇难,聊天时要绕开“孩子”“子女”这类词…… 这些细碎的“小心思”,让工作流程暖意流动,尽显温情。

王百于第一次独立处理群众求助,是接到辖区菜市场有位老人找不到家的警情。赶到现场时,老人坐在台阶上,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布袋。问了几遍住址,老人只是含糊地说“家在大树旁”。王百于不知该如何处理,正想给师傅打电话,忽然想起笔记本里的“特殊群体沟通指南”。他蹲下身,放缓语速:“大爷,您别着急,您儿子是不是叫赵某啊?”老人愣了愣,点头的瞬间,王百于赶紧翻到辖区老人信息那几页,果然有记录:“赵大爷,77岁,患轻度痴呆,家住某小区3号楼,儿子电话×××”。他按笔记里写的“先联系家属,再陪老人在熟悉的地方等”。等家属赶来时,赵大爷正给王百于讲述着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两人交谈得有说有笑。

去年,王百于第一次独立办案,却对办案系统犯了难,忘了系统的操作顺序,急得直挠头。王昭浩语重心长地说:“没事,我刚开始也这样,多看几次笔记你就熟了。”友好、耐心、严谨,是王百于对师傅王昭浩的第一印象,这也让他在每次处理案件、面对复杂局面时从容了许多。

如今,王百于的新笔记本里,正延续着这种“接力式记录”。他在王昭浩的“办案系统操作指南”后,补了“电子卷宗上传快捷键”;在“注意事项”页加了“处警时遇雨天,先给群众递伞再问情况”;还添了新发现的细节,“辖区便利店王姐,丈夫意外去世,独自带着孩子,要多给予帮助”。王百于始终将那本蓝色笔记本带在身上,扉页上王昭浩遒劲的字迹,与王百于清秀的补充批注重叠着。

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在这条初心滚烫、使命在肩的从警路上,师徒二人的脚步从未因风雨而停歇。他们的故事,早已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用忠诚与热爱续写的诗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