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这个短信可不能相信,这种低投资高回报的‘养老保险’都是诈骗,我帮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我叫王柯权,有问题您随时来所里问我。”
这样的对话,在这一年里我不知道听了多少次,我叫邢航,是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东莱派出所的一名民警,王柯权是我的徒弟。看着他与群众亲切、自如地交谈,我忽然想到一年前他刚来到所里的模样。那是在夏日里难得凉爽的一天,所领导研究决定分给我一个徒弟……
“师傅好!我叫王柯权,警号016959,请多指教!”年轻人挺拔的身板裹在新发的警服里,像一棵迎着日头生长的青竹,眼神里带着点初出茅庐的光亮,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我能行”的倔强。
我知道,教导徒弟重在“授之以渔”。第一天我没给他讲厚厚的案卷,也没有去档案室看沉甸甸的奖杯。而是带着他去辖区执勤,用脚步丈量我们守护的土地,将纸面地图转化为鲜活的大脑记忆。我告诉他:“这里的每块砖都有温度,每一处街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巡逻的过程中,草市街两家商户因为空调外机安装吵得不可开交,王柯权刚要掏出写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小卡片,我就赶忙把他拉到身后,对他说:“我们工作不光要讲法理,还要讲情理。”然后自己挤进两人中间,“王哥你看这外机安装的确实有点过范围了,冷凝管滴水口也正好在李姐窗口这。”“李姐你也多担待,这远亲不如近邻。”三言两语,火气就这么消了。回去路上,王柯权憋红了脸,支支吾吾的问我:“师傅,咱们天天就处理这些鸡毛蒜皮吗?”我拧开水递过去:“觉得委屈?没有这些鸡毛蒜皮,哪来的百家熟?东莱民警的功夫,都在这些‘小事’里。”
之后的日子里,我看见他总是在本子上记些什么,我问他,他却总是笑笑不说。一天我们接到了一个漏水的报警电话,辖区张大爷忘关水龙头,水漫了一地,也把楼下住户家的天花板淹了。等我们到时,两家人吵的脸红脖子粗,对于赔偿的数额一直无法达成和解,按照程序,我们应该让楼下的住户去法院起诉了。柯权却告诉我,“师傅,我再去试试。张大爷我知道。他家子女都在外地,老伴去年还去世了。家里就他自己。”半个小时以后,在柯权的工作下,两方终于达成和解,张大爷握着柯权的手不住的表示感谢。我问他是怎么做的,他对我说:“我给张大爷的儿子打了电话,我们两个一起哄,事情就解决了。”那时我才知道,他的本子里,写满了辖区群众的家庭情况和联系电话。王柯权忽然说,“师傅,我记着你说的。办案要依法,更要治心。法和情就像两根筷子,要一起使用才能夹的起案件。”那一刻,我心中满是骄傲。
不过一年光景,他的成长速度超乎我的想象。最让我欣慰的,不是他迅速掌握了所有工作流程,而是他处理事务时既有原则又不乏温情,真正学会了“用心”去巡逻和办案。
柯权的出现改变了我对师徒关系的简单理解。最初,我以为师带徒只是单方面的传授,渐渐却发现,教学相长的“体现”在我身上是如此真切。他对新科技的运用比我更熟练,寻找嫌疑人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调取周边监控录像和手机GPS定位,大大减少了案件办理的时长。但最触动我的,是他未经岁月磨蚀的赤子之心。处理案件时,他总愿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份不妥协的追问,敲打着我因熟悉而渐生的惯性。在他身上,我重温了从警初心的滚烫,也学会了用新鲜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守护了许久的街巷。徒弟亦是师,这份职业因而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