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宣)2025年初,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银装素裹,游客如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与市场监管局联合指挥中心内,民警李浩阳正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明厨亮灶”智慧监控系统巡查景区餐饮后厨,屏幕上突然弹出某铁锅炖店食材存储温度异常的红色预警。“马上到现场处理!”李浩阳对着对讲机急促发声。属地环食药侦大队民警和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带着快检设备迅速抵达现场,当场核查出少部分未按规定冷藏的肉类食材,责令商户立即整改。“多亏你们及时发现,不然害了游客,还砸了招牌!”店主攥着整改通知书连连致歉。
这一幕,正是哈尔滨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以“全链条打击、智能化防控、协同化治理”为核心理念,筑牢民生安全防线的生动缩影。在这座冰雪之都,哈尔滨公安始终聚焦食品药品安全与生态保护,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治理体系,用科技赋能与协同共治守护民生底线,成为新时代基层警务创新的“冰城样本”。
排查+快检
织密舌尖安全“防护网”
民警联合相关部门在水产市场进行检查
“老板,这批酸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数值异常,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必须立即下架封存。”2025年1月,某热门打卡地旁的一家东北菜馆内,民警用便携式快检设备完成检测,当场向菜馆负责人出具《风险提示函》。菜馆负责人刘女士看着检测结果面露愧色:“之前图便宜进了小作坊的货,以后肯定从正规渠道采购。”
这是冬季旅游旺季,哈尔滨公安环食药侦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风险隐患专项排查的一幕。作为冰雪旅游的核心承载地,周边的餐饮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城市形象。为此,哈尔滨公安依托自有的食品快检实验室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智慧监管系统,创新“三级防控+智慧监管+社会共治”模式,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拉网式”检查,2025年至今累计排查餐饮单位1800余家,用移动快检设备抽检食材3200批次,责令32家问题单位整改,从源头拧紧食品安全“安全阀”。
“我们在15处流量街区设立警务服务站,推行‘网红餐饮打卡点驻警’机制,周边的网红餐饮点消费群体一旦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诉求或问题,就会一键启动响应机制,驻警会第一时间联动行政执法人员到场处置。”环食药侦支队食品大队大队长张大宏介绍,这种“发现—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让景区餐饮的口碑逐年上升。
科技赋能让风险排查和线索发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哈尔滨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搭建的环食药侦智慧平台整合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信息,通过算法生成食品风险热力图,精准标注高风险区域和业态。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对300余所学校食堂的远程巡查。“之前,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现在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后厨操作,心里踏实多了。”哈尔滨市某小学家长委员会代表李女士说。
全民共治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食安冰城”小程序上线后,2024年至今接收群众举报线索326条。市民王先生通过小程序举报某小区车库内的假酒作坊后,公安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连夜出击,捣毁黑作坊,查扣一批假冒白酒。“没想到一点举报,问题这么快就解决。”王先生赞不绝口。
近年来,哈尔滨公安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不断增强执法合力,积极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支队与市场监管部门制定行刑衔接细则,建立“双向移送、联动执法”机制,2023年以来联合开展专项执法42次,行政移送案件占比提升3.2倍。“以前遇到涉嫌犯罪的案件,需要反复对接补证,现在有了明确标准,24小时内就能完成案件移送,打击效率大幅提升。”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局局长刘继强表示。
基层防线的夯实让安全网络无死角。通过“所队捆绑”机制,支队联合派出所累计排查食品经营主体2.1万家次,整改隐患4300余处。
预警+打击
筑牢用药安全“生命线”
“这批降压药的包装印刷模糊,生产日期有篡改痕迹,马上送检!”2024年10月,民警李冰在对某药店进行日常排查时,发现货架上的某知名品牌药存在异常。依托药品追溯平台溯源后,一条涉及数省的假药产业链逐渐清晰。支队联合多地警方开展收网行动,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涉案金额达2100余万元。
这起案件的侦破,正是支队“精准监测、溯源打击、联动共治”药品安全防护体系的生动实践。针对药品领域隐蔽性强、链条长的特点,支队建立“线上监测+线下溯源”双轨侦查模式,依托药品追溯平台对全市药店、医疗机构进行动态监测。
2025年亚冬会期间,药品安全保障成为重中之重。支队联合卫健、市场监管部门对赛区周边药店、医疗点开展专项排查,用快检设备抽检药品300批次,当场整改5家药品存储不规范单位。“我们重点核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购销记录,确保每一盒特殊管理药品都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负责赛事保障的民警介绍,整个亚冬会期间未发生一起药品安全事件。
预警与宣教的深度融合,让用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支队打造的“药品安全流动宣传车”穿梭于景区、社区、乡村,配备专业民警和药师现场答疑,2025年发放宣传手册3万份,覆盖10万人次。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支队推行“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制度,选派15名骨干民警对接本地知名药企,开展法律指导、线索核查等工作。
规范执法是案件办理的根本保障。支队开展“执法规范年”活动,组织药品鉴定、证据固定等专项培训9次,评查已办案件62起,实现案件合格率100%。
市级食药环快检实验室的建成更让技术支撑“如虎添翼”,检测时效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4小时,累计为92起案件提供关键技术依据。“以前遇到复杂案件,得等外地实验室出结果,现在本地4小时就能出报告,大大加快了办案进度。”
巡查+保护
守护生态安全“绿屏障”
民警在松花江边开展无人机巡航工作
“无人机巡查发现松花江下游有可疑采砂船,立即组织拦截!”2024年8月,“震慑2024”专项行动中,支队民警通过无人机航拍和红外热成像监测,在松花江某河段内发现3处非法采砂点。之后,联合水务部门开展的收网行动,抓获嫌疑人7名。“非法采砂会破坏河道生态,导致水土流失,我们通过‘天上看、岸上巡、水上查’的立体监测,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负责环境资源犯罪侦查的民警介绍道。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其流域保护是生态安全工作的核心。支队构建“空天地监测—跨部门合作—溯源头治理”体系,用科技手段破解生态监管难题。在水质保护方面,联合生态部门整合水质监测平台数据,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其间,支队牵头相关警种引入卫星遥感技术,联合农业部门推动建设秸秆加工点6处,使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以前一到秋收,田里就冒黑烟,现在不仅没了火点,秸秆还能卖钱,真是一举两得!”一农户说。
跨部门联合执法让生态打击更具威力。支队与生态环境、水务、林业等部门建立“会商—执法—移送”机制,2024年至今开展联合行动143次。在“护渔攻坚”专项行动中,民警在松花江阿什河段侦破数起电鱼案件。“电鱼不仅会导致鱼类死亡,还会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办案民警在现场组织放生鱼苗10万尾,用生态修复弥补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
将生态修复纳入办案流程,是支队的创新实践。某企业因非法采砂破坏松花江沿岸植被,支队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积极向检察机关建议督促企业缴纳生态修复金,用于沿岸植被补种和河道清淤。目前,该区域已补种柳树、芦苇等植物5000余株,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导侦+合成
打造警务治理“新范式”
“通过合成作战平台比对,发现一批疑似假冒某知名品牌食品的物流信息!”日前,支队“数据作战”平台发出预警,指挥中心立即启动跨区域协作机制,联合多地警方开展收网行动。“公安的精准打击帮我们守住了品牌声誉。”该知名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
这个整合了12个部门数据资源的智慧平台,正是哈尔滨环食药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风险预警,办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平台对本土知名品牌实施动态守护,挽回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
行刑衔接的深化升级,打造了跨部门治理的“冰城标杆”。支队联合检察、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食药环领域行刑衔接工作规范》,明确案件移送标准、证据要求和办理时限。在侦破一起复杂案件中,支队依托此规范,仅用15天就完成证据固定、嫌疑人抓捕等工作。针对案件办理中的检测瓶颈,支队与专业机构建立快检绿色通道,将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类检材的检验时限缩短至24小时,为相关案件后续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外,支队组建由商户、志愿者、媒体记者等组成的“义务监督队”15支,吸纳成员800余人,群众线索成案率达35%。“食药环流动课堂”走进校园、企业、社区,开展宣讲62场,覆盖20万人次;“食品安全宣传周”“黑土地保护周”“消费者权益保护周”等活动发放资料5万份。
从餐桌的一碗米饭、一盘红肠,到药箱里的一盒药片、一支冲剂;从松花江的粼粼波光,到黑土地的层层沃土,哈尔滨市公安局环食药侦部门以体系化治理守护民生福祉,用创新实践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从专项攻坚到长效治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冰城样本”不仅为哈尔滨筑牢了民生安全的“防护盾”,更为新时代基层警务现代化提供了鲜活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