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警务赶集”聚民心,“云上守护”安乡土

“警务赶集”聚民心,“云上守护”安乡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乡间的土道上,村头的老树下,民警牟警官和村民老张的对话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警官,这么早就来了?”

“老张,你家园子的防护栏加固了就好。前几天邻村发生了盗窃案,咱们都得留点心。”

“放心!你们警务室发的‘防盗六招’,家家户户都贴在灶头呢!”

这样的场景,在哈尔滨市通河县公安局三站派出所建兴村警务室的辖区内已是寻常图景。这个警务室,管辖着三个村,将近4000名近村民。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将平安的种子深植于这片沃土,探索出一条极具借鉴意义的乡村善治之路。

从“等民来”到“找民去”

“以前办个证、问个事,得专门跑到县里,半天功夫就没了。”在热闹的集市上,正在“警务摊位”前咨询户籍政策的村民王大姐感慨道,“现在好了,赶个集的功夫,事儿就办妥了。”

“警务赶集”是中心村警务室的首创。针对辖区村落分散、留守老人多的实际,他们变“被动坐等”为“主动上门”每逢集市日,民警就在人流密集处摆开“摊位”,现场受理咨询、调解纠纷、办理简易业务、发放安全宣传单。

民警小陈一边为一位大爷拍照办理身份证换领,一边介绍:“我们多跑腿,群众就能少跑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老百姓也更愿意跟我们拉家常,很多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在闲聊中就发现并化解了。”

这一创新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更拓宽了信息来源。通过“警务赶集”,警务室年均收集有效信息百余条,提前化解矛盾纠纷数十起,真正将警务工作触角延伸到了最前沿。乡村警务的活力,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服务姿态的彻底转变只有主动融入群众生活场景,才能掌握治安管理的主动权。

从“硬执法”到“软治理”

乡村治理,情、理、法缺一不可。在一起因耕地边界、一条垄的归属而引发的激烈冲突现场,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民警齐文明没有简单强硬执法,而是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

“远亲不如近邻,为了一根垄,闹得几代仇,值得吗?”老书记语重心长。“小齐啊,法律条文我们不懂,但咱屯子的老理儿、地邻的情分咱清楚。这事,我看这么办……”一位被大家敬重的长者提出了一个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调解方案在民警的法律框架指导和乡贤的情理感化下,一场眼看要升级的冲突最终消弭于无形。

中心村警务室深度融合“乡贤理事会”这一本土资源,探索出“民警主导、乡贤参与、情理法交融”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于山林水土、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农村常见矛盾,乡贤们熟悉情况、明晓事理、说话管用,他们的参与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们不是单打独斗,”齐文明说,“警察代表的是‘法’的权威,乡贤们则蕴含着‘德’和‘理’的力量两者结合,才是乡村治理的最优解。”这种做法将现代法治精神与传统乡村德治智慧相结合,提升了治理效能,降低了执法成本,为破解乡村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从“铁脚板”到“云守护”

在警务室里,重点路段、场所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各类治安数据在屏幕上跳动更新值班民警轻点鼠标,即可巡查全村。

“光靠‘铁脚板’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必须给传统警务插上科技的翅膀。”三站派出所所长赵喜全介绍到。他们积极整合“雪亮工程”与社会监控资源,构建起辖区治安“数字一张网”同时,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的“警务室-村-组”三级微信群,政策宣传、预警提示、寻人寻物等信息瞬间可达。

去年夏天,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走失警务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边通过视频监控追踪轨迹,一边在微信群发布寻人启事不到两小时,热心村民根据群里照片提供的线索,在邻村山脚找到了老人。

“科技+传统”让警务工作如虎添翼。无人机用于广袤农田的巡逻、春秋两季的防火宣传;移动警务终端实现信息随时查询、现场快速处理;微信矩阵成了永不掉线的“网上警务室”。

这个普通的中心村警务室,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其扎根乡土、服务百姓的坚定执着,以其勇于创新、善于融合的实践智慧,默默构筑着平安乡村的坚实基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