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瞭望丨银发经济为“老不出川”添新注脚

瞭望丨银发经济为“老不出川”添新注脚

几位老人在成都市营门口街道综 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认知关爱中心咨询 认知健康问题/江宏景摄

“老不出川”的俗语,在今日成都又添新内涵。努力打造银发经济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产业承载地、高端服务供给地的蓝图,正在此徐徐展开。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现实需求,又是带动产业转型的时代机遇。

凭借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务实的政策措施推动,成都正吸引银发产业集聚。截至2025年9月底,成都银发经济重点企业达246家,以老年生物医药、康复辅具、智慧养老为核心的银发产业体系初具规模。面向“十五五”,成都正全域发力,做优做强重点产业链,推动银发经济量质齐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高地。

资源整合助“原居安养”

在成都,“老不出川”的养老习惯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延续千年的人文积淀,二者在这里完美融合。

成都的生态环境“宜老”。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约16摄氏度,空气质量优良。肥沃的成都平原和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俊秀的青城山提供了广袤的森林与壮美的景观,为老年人提供了诗意颐养之所。

成都的文化底蕴“怡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承载着这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品类繁多的美食可让每个人各饱口福,从热辣滚烫到清新淡雅,丰俭由人;川剧、“摆龙门阵”等市井文化背后是成都独特的慢节奏生活……这些都与老年人需求高度匹配。

成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适老”。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市区拥有便捷交通网络,充分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出行;丰富的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多元商业形态全面支撑长辈们日常生活所需;教育资源优势则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学。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常住老龄人口已达445万,占本地总人口19.8%,预计2035年将增至660万,占本地总人口28%。为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成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需求底数不清、服务质效不高、供给碎片化等问题,成都积极探索依托国有企业、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区级养老指导中心三类主体建设运营社区养老综合服务支持中心,发挥政府制定社区养老服务政策的参谋助手、老年人的养老顾问、市场主体的赋能平台3种功能,实现主动链接政府和市场、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3大作用,加快构建以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为中枢、社区为依托、小区为节点、居家为终端,各类专业服务主体协同配合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供给体系。

成都选取5个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达20%、养老服务需求迫切、设施基础较好的街道,采取“一街一策”方式,搭建信息平台,形成动态需求清单与服务联盟,依托社区养老综合服务支持中心,推动养老服务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供给,助力老年人“原居安养”。截至2025年9月底,已累计完成4.8万多名老年人的需求调研、引入服务商768家、服务7.77万人次、完成服务6.67万单、产生消费445万余元。

多元探索促建圈强链

在此基础上,成都全域发力,全面扩大银发产品供给、培育潜力产业。

2025年9月,成都部署系统构建“1+3+7+7”银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创建1家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打造温江区、锦江区、武侯区3个主要承载地和成华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金堂县7个协同发展地,聚焦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康复辅具、抗衰老、老年生物医药、康养旅游、老年中医药7大重点产业领域。

在温江区、锦江区、武侯区,成都通过典型项目引领、模式创新突破,探索推动银发经济产业建圈强链。作为成都银发经济主要承载地之一的温江区,以事业需要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事业进步,正发力成为银发经济“全科选手”,打造银发经济“研发-智造-消费-服务”全生态。

作为成都的大学城所在地之一,温江集聚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3所高校院所。作为银发智能制造主承载地,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拥有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千亿级领军双子星,重点发展老年医药、康复辅具产业、功能性食品赛道、细胞治疗和抗衰医美四大赛道。

以服务银发群体为核心目标,温江探索推动银发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成都银发电商产业园聚焦适老产品研发、电商运营与供应链服务,已吸引200余个品牌入驻,涵盖食品、保健品、康复辅具等4000余款产品,日均直播流量超300万人次。

温江率先构建“游学养购娱”五位一体的旅居康养模式。区内集聚泰康之家·蜀园、太保家园、中国太平·芙蓉人家、国寿嘉园等险资康养机构。当地还依托“岷江书院”“花沐里·温泉大健康城”等项目,推动文商旅体养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温江高品质养老机构接待旅居养老20万人次,康养旅游总人次突破1000万,综合收入约80亿元。

武侯区以“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区超13.6万老年人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该平台整合助餐、助浴、助洁、健康管理等九大类服务内容,实现“需求一键提交、服务精准派单、过程全程跟踪”。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提供服务超过25万次,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家庭适老化改造方面,武侯区针对散居特困、低保边缘、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系统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建设、智能安防设备增设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三大工程。通过“微网实格”机制精准摸排需求,结合政府采购与专业实施,实现“愿改尽改”。

锦江区创新推出“春熙券”养老积分系统,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可用于购买助餐、助洁、助医等养老服务及产品的积分。自2023年实施以来,累计发放积分1.11亿分,使用率达85%,覆盖7.8万名老年人,直接撬动消费超过1100万元。

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面,锦江区建成多个“养老枢纽”,如牛市口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集成全托、日托、老年教育、适老化改造、辅具租赁等多元功能。同时,推动锦欣百花锦园等养老机构实施“去边界化”设计,与白鹭湾湿地公园自然衔接,实现“机构养老”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养老新场景。

量质齐升塑城市IP

当前,成都正通过产业集聚、科技赋能与品牌塑造,推动银发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高地。

产业能级提升,集群效应凸显。截至2025年9月底,成都银发经济重点企业达246家,规上企业170家,2024年营业收入920亿元。温江区作为主要承载地之一,纳入市银发经济产业链重点企业50家,2024年营收超127亿元,在康复辅具、老年医药、智慧养老等行业赛道形成显著优势。

例如,成都依托以温江为主的康复辅具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024年,成都康复辅具企业营业收入达36亿元。浩恩医疗、羿生医疗等企业实现下肢康复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国产化与订单化生产。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构建“成都样板”。成都以“筑云建脑”为核心,构建多层次智慧养老平台体系。市级统筹推进“颐养成都”“颐居通”等平台建设,发布城市级医养大模型。武侯区、成华区试点AI监测与精准画像,温江区形成“保险+养老+科技”模式,锦江区推动“事业带动产业”协同发展……截至目前,成都共有6家企业、35个街道入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

在医药康养领域,成都建成“川药数字孪生库”,上线“成中医·云药房”平台,接入24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与1.1万户养老机构。2024年中医药康养规模突破680亿元。

依托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成都正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银发经济IP。10月28日至29日,以“科技赋能银龄生活”为主题的“2025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成都老年健康发展年会”将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共同主办,届时银发经济产学研专家及产业链链主企业代表将共聚一堂,探讨人口老龄化应对之策。

论坛期间,中国经济信息社还将发布《2025成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城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举办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银发电商供需对接会等活动。论坛上,将启动“银发经济周”巡展、“老年智力运动会”,在未来一年中银发产业链链主企业资源与服务将走进街道社区。

未来,成都将持续推动发展银发经济,实现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样本的跨越,让“养老在成都”的城市IP焕发新活力。

热门文章